花生虽好,不宜贪多。
原因有三。其一,热量高。每100克花生的热量接近600千卡,几乎是米饭的三倍,吃半碗花生,等于吃了三碗饭;其二,脂肪含量高,虽然是好脂肪,但摄入过多也会积存为内脏脂肪,增加心血管负担;其三,易霉变,产生黄曲霉毒素。这是一类明确的致癌物,尤其在潮湿环境下储存不当,花生极易中招。
每天吃多少才合适?
大体标准是:成年人每天食用花生的量控制在25克左右为宜,约一小把,或者15~20颗。如果是打成花生酱、做成零食、裹糖裹盐,这个量还得打个折扣。尤其是本身体重超标、血脂偏高的人群,更应控制摄入量。
再说吃法。生吃养血,炒吃健脾,煮吃润燥,炸吃添香却伤胃。花生衣可入药,但也容易引起过敏。尤其是儿童、老年人,肠胃功能弱,不宜空腹大量生吃。
花生的好,不在于“多”,而在于“准”——吃得对、吃得巧、吃得节制。就像老话讲的:“吃饭七分饱,走路三分疾。”节制,是最有力量的健康之道。
回头看花生的“营养树”,从主干谈起,是它的三大核心价值:心脑保护、抗氧化、补养气血。
第一,保护心脑血管。花生中的单不饱和脂肪酸,尤其是油酸,有助于降低低密度胆固醇(也就是“坏胆固醇”),同时提高高密度胆固醇(“好胆固醇”)。
这意味着,它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、冠心病、中风等慢性病。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一项为期30年的研究指出,每周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(包括花生)者,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3%。
第二,抗氧化延缓衰老。花生富含多酚,尤其是白藜芦醇,这种物质广泛存在于葡萄皮、红酒中,但花生里也有。
它是一种强效抗氧化剂,有助于清除自由基,延缓细胞老化。还有维生素E,也被称为“生育酚”,具有保护细胞膜、保持皮肤弹性的作用。对女性而言,适量食用花生,有一定的美容与抗老化效果。
第三,补养气血、调和肠胃。花生虽小,却补中益气、润肺化痰、健脾养胃。尤其适合体质虚弱、血虚面黄、气短乏力的人群。很多老中医会推荐产妇在产后服用花生红枣汤,有助于下奶和补血,这并非迷信,而是经过经验验证的食疗方法。
但吃花生也有“禁区”。痛风患者、胆囊切除者、重度脂肪肝患者、花生过敏者,都不适合食用或需谨慎食用。因为花生中含有一定量的嘌呤,会诱发痛风;脂肪含量高,易加重肝脏代谢负担;而过敏反应甚至可能引发哮喘、呼吸困难等严重后果。
有些人爱吃“油炸花生米”,香是香了,但高温油炸会破坏花生中的不饱和脂肪酸,产生反式脂肪,对心血管系统反而有害。更不必说那些加入大量盐分的下酒菜花生,钠摄入超标,血压必然受累。看似是小菜一碟,实则暗藏隐患。
所以说,吃花生,不是吃个味道,而是吃一份平衡。
花生的药性温和,不寒不热,不燥不湿,是“中道之食”。适合大多数人,也需要用中道的心态去对待它。吃得多了,伤脾胃、增湿热;吃得少了,又失了它的补益之功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虚邪贼风,避之有时,恬淡虚无,真气从之。”节制饮食,是养生第一要义。
在现代营养学里,也讲“膳食多样化”,强调摄入多种植物性食物,适当坚果是其中一环。花生,正好符合这个原则。它不昂贵,不稀奇,却实实在在能为身体添一分健康。关键在于——吃得刚好,吃在日常,吃出节奏。
每一种食物,都是一种文化。花生更是如此。从“长寿果”到“土豆果”,它的名字或许平凡,但作用却不容小觑。它既是老一代人的零嘴,也是现代营养学的研究对象。它连接了中医与营养学,连接了乡土与现代,连接了味觉与健康。
吃花生这件事,看似小事,其实是对“饮食观”的一次考验。是讲究?是节制?是懂得身体的需要?还是只是嘴巴的习惯?答案就在每一次伸手拿花生那一刻。
别小看花生,它是“下里巴人”中的“君子之食”。
真正的健康,从来不是吃了哪种“神奇食物”,而是对身体有一种持续的、温和的、理性的照顾。从花生入手,用科学的态度、适度的方式、平常的心情,去建立起对自己身体的感知与尊重。比起盲目追风、听信偏方,这才是更值得信赖的健康之道。
如果你也认同,愿这篇文章成为你与健康之间的一颗“花生”。如果觉得有启发,就点个赞,或留言说说你的看法,分享给身边的人。健康不是独行,是一场集体的觉醒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参考文献:
[1]王旭,李瑾,杨红.花生的营养成分与功能特性研究进展[J].食品科学,2023,44(12):302-308.
[2]刘丽娜,张倩倩.花生多酚的提取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[J].中国食物与营养,2024,30(04):65-69.
[3]李志刚,周慧.花生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关系的流行学研究[J].中华预防医学杂志,2022,56(10):1201-1205.
声明: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,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,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,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。文中内容仅供参考,不能替代专业医生诊断与治疗,如有身体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