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中国神话体系中,“龙生九子”的传说流传已久,各子嗜好不一、形态各异。其中排行第四的蒲牢,以其钟上兽钮的象征身份和响彻云霄的鸣叫之声,被后世赋予特殊的文化与祭祀意义。
一、蒲牢是什么?
蒲牢,又称“徙牢”,是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异兽,父亲为龙,母亲则有两种说法:一说为蟾蜍,另一说为猛禽鸱鹗。因遗传其父母特征,蒲牢形似小龙:
头部有一对锐利尖角
背上生有双翼
拥有一条灵活的长尾巴
性格胆小但嗜好鸣叫
蒲牢天性喜欢发声,喜欢大声咆哮。据《西京赋·注》记载,它生活在海边,最怕鲸鱼。每当鲸鱼靠近,就会受到惊吓并发出巨大响声。正因如此,后人根据这一传说,将蒲牢的形象铸于钟上,用以放大钟鸣之声。
二、蒲牢与钟的渊源
1. 以钟鸣为名
据东汉薛综在《西京赋·注》中的记载:
“海边有兽曰蒲牢,素畏鲸,鲸击蒲牢,辄大鸣……故钟欲其声大者,作蒲牢于上,以鲸击之。”
这一段说明了古人如何利用神话意象来增强钟声的象征力量:钟上铸蒲牢,杵雕为鲸,击钟如鲸扑蒲牢,钟声顿时悠远洪亮。
2. 明代文献再现形象
《菽园杂记》载曰:
“徙牢,其形似龙而小,性吼叫,有神力,故悬于钟上。”
以及《怀麓堂集》所述:
“蒲牢,平生好鸣,今钟上兽钮是其遗像。”
这些记载进一步证明,蒲牢不仅为钟鸣之神兽,其雕刻形象更长期存在于实际的青铜器具中,具有重要的祭祀与礼制象征意义。
三、文化象征与传承
“声如洪钟”的由来
蒲牢嗜鸣、胆小却神力强大,与钟声的“远、亮、清、沉”不谋而合。在古代重要仪式中,撞钟是沟通天地、告祭神明的重要行为。将蒲牢设为兽钮,以鲸杵击之,不只是声音上的增强,更是一种文化象征:虔敬、庄严、神圣。
祭祀中的“钟兽神”
作为“龙生九子”之一,蒲牢在龙子中的“竞选优势”在于其代表“声”与“仪”,在庙堂钟鼎制度中拥有独特地位。从宋代到明清,凡大型礼器钟鼎,多见蒲牢形象,早已超越单一神兽角色,成为中国古代祭祀礼乐文化的一部分。
四、蒲牢形象在现实中的延续
在很多古钟之上(如永乐大钟、昭陵大钟、雍和宫铜钟等),我们依旧可以见到:
钟钮为兽形,似龙而小
嘴张如吼,神态威严
有翼,有角,体态矫健
这种形象,即是蒲牢的遗世之姿。撞钟如鲸扑,声震云霄,乃蒲牢之神力所致。
蒲牢,不只是神话中的小龙,更是中华文化中“声音”“敬畏”与“仪式”的具象代表。从古籍到青铜钟,从神兽传说到礼制制度,蒲牢的故事以钟鸣之声传承千年。
当我们今日仍形容“声如洪钟”时,或许就是蒲牢在无声地呼应那一记悠远的钟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