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是一个春光明媚的日子,东土大唐的唐僧踏上了西天取经的艰难旅途。此时,他身边是孙悟空,那个身手不凡、机智灵动的猴子。接着白龙马稳稳地跟随,沉默寡言却可靠。而紧随其后的是猪八戒,憨态可掬的二师兄,最后才是沙和尚,忍辱负重的忠实伴侣。按照这样的安排,为何称猪八戒为二师兄,而白龙马却沦为无言的马?其背后深藏的,是《西游记》中更为微妙的层次。
在这个旖旎而奇幻的世界里,龙的地位无疑是卑微而低下的。尽管我们常以龙的传人为荣,然《西游记》中龙族的形象却与中华文化中的龙相去甚远。自始至终,龙在这苍茫的西游天地之间,无疑是一种卑微的存在者。
文中曾提及的“龙肝凤髓”两次出现,第一次是在蟠桃会,第二次则在孙悟空被收伏后举行的安天大会。这道名为“龙肝凤髓”的美食,与我们平日餐桌上见到的鸡腿和猪肝并无太大差别,这足以揭示出龙在《西游记》中的低贱地位。如此看似美味的菜肴,实际上却掩藏着龙的无奈与屈辱。
观音菩萨的安排显得十分合理,师徒们也对此颇为满意,小白龙在唐僧心中更是成为一双踏实的腿。然而,菩萨曾在众人面前郑重叮咛:“你需用心了结业障,待功成之后,超越凡龙,方能让你重回金身正果。”此番话语中,菩萨并未提及小白龙为唐僧的徒弟之事,而唐僧和其余弟子对待小白龙的态度也足见其中微妙,他们收下小白龙时,甚至未作言语。
展开全文
然而对于孙悟空的救赎,却举行了隆重的拜师礼;对于猪八戒,同样设立了拜师仪式,猪八戒首先拜唐僧,接着认孙悟空为兄。而沙僧同样遵循此礼,先拜了唐僧,再礼敬孙悟空与猪八戒,层次分明,井然有序。在这四人间,唯独没有提及小白龙的事情,仿佛他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陪衬。
在《西游记》成书的年代,佛教早已在我国扎根千年。在印度佛教的思想中,世间一切有情生物皆被划分为六道,社会地位的高低有序而行:天道居于绝巅,阿修罗道与之并肩,人道身处中间,饿鬼道承受饥饿,而畜生道则为物种众多的动物,龙族可谓是这个层次中最卑微的一员,其主要职责不过是为罗汉与菩萨保驾护航,甘做马匹。
即便同由观音引荐,唐僧的伙伴们地位却大相径庭。若孙悟空是护法的核心,那么猪八戒和沙僧也不过是些苦力而已,一个挑担,一个牵马。而小白龙虽以马匹的形态出现,却只不过是脚力的象征。沉重的劳作与马匹的身份产生了鲜明的对比,甚至在诸国间游历,猪八戒与沙僧也身为座上宾,唯独小白龙却仍旧与牲畜为伍,被牵入马棚。
若非遭遇百花羞与奎木狼之难,或许唐僧、悟空、八戒与沙僧这一行,依然会不带小白龙的身影在岁月的风尘中默默前行。
是的,《西游记》中小白龙的命运确实如同这一喧嚣尘世中的众生,隐匿在浮华背后,却无法披荆斩棘,难以主宰自己的命运。然而,正是这无声的陪伴构成了师徒四人齐心协力的旅途。愿我们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,不忘初心,珍视与伙伴们的相伴前行,也愿所有深藏不露的力量,终能有朝一日闪耀属于它们的光芒。这,是我对未来的美好祝愿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